小吃这玩意儿(九)

来源:护国寺宾馆 2016-8-1 9:15:31

  我这费劲巴拉的连着组织八篇了,也没人张罗着请客,够悲哀的!好在点赞的那是火火的,看来朋友们还喜欢,那不请就不请吧,大家喜欢的事我接着干。

  今个儿还说葛的,先说“炸口袋”,一听名字您就晕吧!

  “炸口袋”,说白了就是将油饼炸起泡后,切开一个口,倒入不打散的鸡蛋液,用生面封口,下锅再炸成油饼色。“炸口袋”比普通油饼小而且厚,呈长方形,因形状似鳖,也称“炸鸡蛋鳖”。过去在胡同里卖时,也常伴有歌谣,“姑姑来,姥姥来,拿鸡蛋,炸布袋,布袋焦,布袋香,炸多炸少全吃光。”这说的就是小吃“炸口袋”,现在北京早消失了,想吃是没戏了,您只能听我白活了。
  这吃“炸口袋”还有窍门呢,必须先用筷子将“口袋”捅破,否则就等着烫嘴吧。不光北京有,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也有,只是叫法不同,天津叫“荷包蛋”,沧州叫“老虎爪”,安阳叫“气布袋”,就北京有的地方也叫“鸡蛋卧馃”。之所以这小吃流传广,没别的,就一个字“好吃”!

  好嘛,美的数都不会数了。
  再说一个您听了更晕,叫“蛤蟆吐蜜”!听过吗?反正我没听过。

  其实它也叫“豆馅烧饼”。您瞧这两名,哪跟哪呀!它和普通烧饼不同之处,就是这种包裹着红豆沙的烧饼烤的时候在边上自然裂开一个大口子,活脱一张笑哈哈的蛤蟆嘴,烧饼里棕黑甜腻的豆沙翻吐出来,像是耷拉在嘴边的舌头,圆头圆脑的面皮雪白洁净,周围套着密密麻麻的白芝麻,看着喜气洋洋的,人们戏称“蛤蟆吐蜜”,我看这名倒还贴切!

  不过能烤成这样,据说得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出来。精选红豆自不必说,焖好的豆子要和上桂花酱和香油;面也讲究,必须是“三面合一”,就是把老肥面、嫩肥面和苏打面,按配比揉成滋润的面团,这样才能烤出来那股浓郁的酵香,之后再包进去比面团还重的豆沙做成烧饼坯子。最后这道上芝麻也有说头,要在烧饼周围浓密均匀地粘上一圈,而不是面儿上。坯子上炉烤个5、6分钟,烧饼里滚烫的馅儿就被热力催动着膨胀起来,把边上收口的地方自然撑裂,翻吐出棕黑色的豆沙。而刚刚烤熟的烧饼却依然雪白,不煳不焦,这时就可以出锅了吃了。

  说到吃也有讲究,那一定是要趁热,皮儿酥香,馅儿甜糯,特别是挂在外边的豆沙似焦非焦,格外的浓郁。您嘴还没沾着呢,那醇香味就直接入鼻了,再说那面皮的老肥味儿,更是透着别致的酵香,吃进嘴里别提了,别的烧饼无论如何是没这味儿。

  怎么样,听着过瘾吧!可惜,现在这东西没处见了,想吃这口,那只能做梦了,够馋人的啊!

(文章转载自段祺林微信公众号,欢迎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