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美食之吉庆炆蹄

来源:大井冈 2018-1-16 9:17:07


吉庆炆蹄

在井冈山乡村,在平时待客与红白喜事筵席上,有一道风味独特,倍受人们青睐却被“五花大绑”的美食,名曰“炆蹄”。关于炆蹄的来历,民间家喻户晓。

清末民初时期,有个外地剧团来到新城镇民间演戏,在黄下村演出期间,由村民轮流派饭。黄下由于村地处偏僻、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故村民饮食非常节俭,除了年节,很少吃肉。来了客人,便以自家制作的豆腐和豆腐渣为主菜待客。他们还有一个古怪的习俗:待客时摆设一碗能看不能吃的荤菜,称之“脸面菜”。系将猪肉粗刀大块切成“棋子堆”,在盐水中腌制数天后,用纳鞋底的柠麻绳子系成一串,置于用豆渣饼垫底的碗中,蒸熟后摆放桌子中央,四周陪伴几碗素菜。席间,主人频频举箸指点猪肉,喊客人“夹起吃!快夹起吃!”知情的客人理解主人生活的艰辛和待客的诚意,会默契地掀起面上的猪肉,夹取豆渣饼吃。不知情的客人见猪肉绑着,对主人的良苦用心便心知肚明,亦不会去箸。“脸面菜“因经过腌制,可久贮不坏,客人离席,主人即将猪肉端起,留至下次用。贫穷的人家办不起“脸面菜”,只好向有的人家借用。

这些演戏的外人,对黄下村的这一习俗不理解。见天天吃素,豆腐吃完了,豆腐渣都成了好菜,更使他们气愤的是:桌上独一无二的一碗荤菜却生怕我们会吃掉,竟用绳子栓着,存心要我们眼鼓鼓地望着腊肉吃斋饭,太戏弄人了!愤慨之余,他们想出了一个妙法来发泄心中的怨气。

当晚演出《天官赐福》,他们以喧闹的锣鼓声作掩护,首先小生道白:“南龙下来是黄下”。而后丑角:“三餐两碗豆腐渣”。再小旦:“奴家实在不想吃”。最后大花脸:“我就连叉七八叉!”

观众大多以为他们说的是戏中台词,但也有精明的听得分明。从此,“南龙下来是黄下,三餐两碗豆腐渣……”便在新城一带不胫而走,乃至家喻户晓,使黄下人背上了吝啬、小气、待客虚情假意的“黑锅”。


黄下村民为了挽回面子,大动了一番脑筋。他们认为,使他们颜面扫地的罪魁祸首,正是这碗能看不能吃的“脸面菜”。遂将用“脸面菜”这一陋俗废除,并将此菜认真烹调,使其成为了大山深处一道别具特色,色香味俱佳的上乘美食。因以木炭火炆燉,用绳子系着方便提起,故将此菜命名为“炆蹄”。从此,只要他们家里来了客人,哪怕是砸烂锅头当铁卖,也要砍来猪肉,精心制作炆蹄待客。如果客人比较尊贵,他们就用猪身上最好吃的上膀肉(猪前脚腋窝处的肉)制作炆燉。宴客时,主人割断系着的绳子,诚心诚意请客人品尝。若客人“演文”,他们就把肉夹到客人碗里,甚至送到嘴边。于是“黄下人,有人情,打炆蹄,待客人”的好名声,又在新城一带传扬开来。

炆蹄的制作方法:

1、将猪肉砍成一斤或一斤半一块,用柠麻绳子或包棕子的棕叶将肉系紧蹄手绳子。

2、把适量桂皮、八角、香叶、陈皮等佐料,用纱布包扎好。

3、将猪肉皮朝下蹄放锅内,投入适量盐、酱油、白糖和佐料纱包,加水淹过肉面。

4、先武火后文火把肉煮至半熟。

5、提起猪肉,皮朝下放入地上的瓦缸中,将锅内剩水舀入缸内,加水淹过肉面,密封缸盖。

6、在瓦缸周围燃烧明窑木炭,微火炆燉。暗窑木炭不易燃烧,欠佳。

7、若缸中发出“咕噜咕噜”声,则火候未到,待听到“嗤—嗤—”声,遂将尚未烧化的红炭撤离。待瓦缸稍微冷却后,便可开盖提取香喷喷的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