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水果的时间,坊间流传着各种传言,有的说,“饭前或饭后一小时内都不宜吃水果,只能餐后两个小时再吃”,也有人说,“早上的水果是金水果,晚上的水果是烂水果”等等,这些传言让小编在美味与健康之间无比纠结。
把水果放在餐前吃,由于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能在体内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而被身体吸收,所以饭前半小时吃水果能够增加饱腹感,有利于减少正餐的饮食量,摄入多一些膳食纤维、钾等营养素,对需要减肥、控制血脂、血压的人有利,但不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但如果餐前吃太多水果,则可能影响正餐食欲,不利于瘦弱的人增加体重。
把水果放在餐后吃,能帮助瘦弱的人多补充一些营养,但对于需要减肥的人来说,又容易额外增加能量的摄入,从而不利于体重的控制。
另外有人认为,饭后吃一定会增加胃肠负担的水果,也是没有根据的。
因为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糖,相比正餐从各种肉类中摄取的蛋白质和脂肪,还是比较好消化吸收的。除非你偏要在吃得很撑的情况下,还吃很多水果,那吃什么水果都有可能会增加胃肠负担。
对于普通健康人来说,并没有绝对不能空腹吃的水果。
以柿子为例,传闻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如果空腹吃,柿子中的鞣酸就会和胃酸发生反应,形成“胃柿石”,造成消化道堵塞,产生腹痛等不适。
未成熟的柿子中的确含有很高的鞣酸,但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柿子都是经过脱涩处理的,所含的鞣酸含量是很低的。
因此,只要我们选择成熟的柿子吃,且不一次性吃太多(如一天只吃1-2个中等大小的),根本无需担心“胃柿石”的问题。
当然,胃肠功能比较弱、胃酸分泌过多的人,还是尽量不要空腹吃柿子。
其实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进食的时间并没有多大关系,消化吸收的能力主要与消化液的分泌状况和胃肠蠕动的能力有关。
进食以后,健康人的消化系统都会分泌消化液、增强蠕动来促进消化吸收,这些与进食的早晚并没有直接联系,而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通常老年人的消化液分泌会减少、消化功能会减退。
也就是说,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消化系统对水果的吸收其实没有区别。
所谓正确的吃水果时间,应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血糖、胃肠功能)而定的。
对于普通健康人来说,吃水果不需要讲究时间,可以把水果放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比如,餐前、餐后、餐中间。
例如,当早餐质量不高时,可以吃点小番茄、猕猴桃、橙子来补充一下;又如,下午三四点时可以吃个苹果作为加餐,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获取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素,以及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获得健康效益。
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来说,吃水果就要讲究点了:
胃酸不足,胃动力较差的人在饭后立即吃水果容易导致食物滞留在胃内,无法正常在胃内消化。
同时,胃酸分泌不足时无法杀死食物中的细菌,从而导致细菌在胃内繁殖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对于肥胖、超重者,餐前吃水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由于水果中含有大量水分而且热量很低,有利于放慢进食速度,减少用餐时的急迫感。
此外,餐前吃的水果已经占据胃内一部分“领地”了,能起到减少饭量、控制体重的效果。
餐前增加一些水果的摄入量,用它替代一小部分主食,减少正餐的进食量,可以大大增加钾元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有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如果是餐后进食水果的话就起不到这样的效果了。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和主食都是碳水化合物的来源,把水果当成两餐之间的加餐,更有利于平稳血糖。
这样既不会使餐后血糖上升更多,也不会因为饥饿而造成第二餐之前出现低血糖情况。
但要注意控制饮食量,一般每日量在100克左右,同时还须注意血糖和尿糖的变化。
如果吃了水果后,尿糖增多,应减少主食,以免出现血糖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