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街的传说-煤市街——《胡同百姓系列》之五十四

来源:老阿摄影 2016-7-29 9:16:38

美食街的传说-煤市街

——《胡同百姓系列》之五十四

    据记载,明代煤市街已经形成,属于正西坊,当时称煤市口。由骆驼从京西门头沟煤窑运进北京城里的煤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此堆放销售。清朝中期以后,煤市街逐渐发展成为美食一条街,一条街上大大小小饭馆、饭庄不下十七、八家。万兴居的酱肉、致美斋的熘鱼片、泰丰楼的烩爪尖、百景楼的烩肝肠、普云斋的酱肘、酱鸡等名店名菜,比比皆是。

    泰丰楼,创办人为山东海阴孙氏,原址在前门外煤市街一号,是名噪京都的"八大楼"之一。它以精湛的烹饪技艺,烹制出以"清鲜脆嫩"为特色的菜肴而名誉京华。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意喻餐中之汤的重要作用,泰丰楼对此特别重视,每天要用活鸡、肘子吊汤,保证每个火眼都有汤锅,这比起只靠味精来调味做汤的餐馆,其味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该店供应的汤菜,有著名的山东名汤--烩乌鱼蛋汤,以及芙蓉银耳汤、酸辣鸡丝汤等。不过,最受欢迎的是酸辣鸡丝汤,很多来泰丰楼用餐的顾客,都喜欢要上一碗这里的酸辣鸡丝汤,因为它十分利口,在酒足饭饱之后,喝上几口这种酸辣汤,还兼有解腻酒之功效。

    民国初年,孙中山及夫人宋庆龄在京居住期间,曾慕名前往作客。袁世凯、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等党政要人,以及当时政界、商界、银行界的头面人物,也经常出入泰丰楼,并以此为荣。

    但是,泰丰楼一类的大饭庄门槛高,那时煤市街一带住的寻常百姓是吃不起的。

    据传说,煤市街有一家叫恩元居的小店,老板是个有心人,总琢磨着能弄出点对老百姓胃口、又不用让人们花多少钱的饭菜,可一时也没什么好办法。这天,他听说在和平门那里有一家小饭馆里新添的炒疙瘩卖的便宜,很多人都喜欢吃,便悄悄地过去看。

    和平门外的这家小饭馆,有一天,一对母女来到这里,跟老板说她们会做饭,想在饭馆里干活挣碗饭吃。老板问她们会做什么菜,说是会做炒疙瘩。老板心说:这叫什么菜啊?他没吃过,便留下母女俩做做看。和平门这边来来往往的很多也是干力气活的人,他们很喜欢吃这母女俩做的炒疙瘩。这天恩元居的老板也要了一碗,一尝果然好吃,非常筋道,爽口,还特别顶时候。于是他回去后也做起了炒疙瘩,但总觉得味道不如那母女做的好,便又到那小饭馆去想把那对母女请到恩元居来,小饭馆的老板觉得炒疙瘩挣不了大钱,正不想留这对母女。恩元居的老板心里高兴,可母女俩没答应,说:我们到这里来,就是想给老百姓做顿既吃着可口又能吃得起的饭菜,没想到这里的老板只想挣钱,我们进错门了。但我们也不会再进第二家的门。看你是个有心人,想给老百姓做顿好吃的饭,我们就把秘诀告诉你,你继续做吧。说完母女俩就不见了,人们说这母女俩是两个神仙,她们就是来人间为老百姓送饭吃的。神仙虽然不见了,但留下的美食在恩元居里一卖就是数十年。恩元居这家小店因它的炒疙瘩而名贯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