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黄马畲之家乡的几种小吃(28)

来源:风雅黎川 2016-8-13 9:15:24

1、擂茶


喝擂茶的西城人家

擂茶发源于中国沿海地区,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喝擂茶的习俗。擂茶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干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擂茶分为三个茶段:早上茶(9:00-11:30) 下午茶(3:00:-4:30)  晚茶(8:30—11:30)。


茶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

福建西北部以及江西黎川等地的民间擂茶即为客家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一般都会再放点芝麻、炒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清香可口。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黄马畲一带的擂茶和闽西北的擂茶一样都属于客家擂茶,擂茶关乎每家的一日三餐,不管生活再穷再苦,家家都有擂茶,自己每天喝擂茶,客人到访首先是喝擂茶,结婚生子要请吃擂茶,生日、乔迁要请吃擂茶,甚至过年杀猪都要请乡亲四邻喝擂茶,擂茶不仅是一种风俗习惯,更是一种文化,通过请吃擂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巩固了乡情、亲情和友情。小时候,最关注的是擂茶料,每家每户都会利用田间地头,角头角落多种一些豆类、芝麻类、花生等东西。不为卖钱,都为每天要喝的擂茶。每家每户都有几个坛坛罐罐或喝酒空出来的玻璃酒瓶子,用来盛装茶渣以及配料,一般情况下,擂茶料都是一些炒熟的芝麻、绿豆或黄豆等,客气的人家就有花生米,甚至是喷香猪骨头籽。请吃杀猪擂茶时,一般都在年关,擂茶料就会非常丰富,喷香的猪骨头籽肯定少不了。我家放擂茶料的瓶子就放在厨房的碗橱里面,为防止我们平时偷吃,我妈妈都会把它藏在碗橱的最深处。小时候各家都穷,小孩子谈不上吃零食,唯一可以成为吃零食的就是放在玻璃罐子里的擂茶料。平时上山砍柴,放牛或者放学回来,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放在碗橱里的擂茶料。偷偷地抓上一小把,迅速放进衣服的口袋里,然后一边放牛一边吃豆,好像人世间最快乐的事不过如此。请吃擂茶时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吃过早饭,大人就会安排小孩到各家各户通知一遍:“上午到我家吃擂茶哦!”不得遗漏且必须通知到位。然后就烧上一大锅开水,拿出事先就准备好的茶渣和配料。等着大家来喝茶,上午时分大家就陆陆续续来喝擂茶了,到了的人都会事先说几句客套话:“哎呀!搞得这么齐整(客气),天天都你家喝茶”然后就等着喝茶。一碗又一碗,主人家不断给你加茶,你就不断喝茶,喝到你实在喝不下了为止,要起身告别了,客人都会说上一句:“哎呀!难为茶哦!(就是太谢谢了!太客气啦的意思)”。总之,农村中,通过喝擂茶拉进来彼此的距离,维系了乡村说特有的乡情和亲情、友情。家家都如此,你来我往,彼此喝茶,当然大家也彼此帮忙。


炒飨料


2、仙草糕

仙草又名仙人草、凉粉草,属一年生草本宿根植物,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高可达100厘米;叶对生,秋末开花。轮伞花序排成顶生、长2~8厘米的总状花序式;花冠白色或微红,长3~3.5毫米,上唇阔大,具4齿,中间2齿不明显,下唇舟状。生于水沟边及干沙地草丛中。仙草的形态特征:

草本,直立或匍匐,茎高15-100厘米,分枝或少分枝,茎、枝四稜形,有时具槽,被脱落的长疏柔毛或细刚毛。叶狭卵圆形至阔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5厘米,宽0.8-2.8厘米,在小枝上者较小,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急尖、钝或有时圆形,边缘具或浅或深锯齿,纸质或近膜质,两面被细刚毛或柔毛,或仅沿下面脉上被毛,或变无毛,侧脉6-7对,与中肋在上面平坦或微凹下面微隆起;叶柄长2-15毫米,被平展柔毛。轮伞花序多数,组成间断或近连续的顶生总状花序,此花序长2-10(13)厘米,直立或斜向上,具短梗;苞片圆形或菱状卵圆形,稀为披针形,稍超过或短于花,具短或长的尾状突尖,通常具色泽;花梗细,长3-4(5)毫米,被短毛。花萼开花时钟形,长2-2.5毫米,密被白色疏柔毛,脉不明显,二唇形,上唇3裂,中裂片特大,先端急尖或钝,侧裂片小,下唇全缘,偶有微缺,果时花萼筒状或坛状筒形,长3-5毫米, 10脉及多数横脉极明显,其间形成小凹穴,近无毛或仅沿脉被毛。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小,长约3毫米,外被微柔毛,内面在上唇片下方冠筒内略被微柔毛,冠筒极短,喉部极扩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宽大,具4齿,2侧齿较高,中央2齿不明显,有时近全缘,下唇全缘,舟状。雄蕊4,斜外伸,前对较长,后对花丝基部具齿状附属器,其上被硬毛,花药汇合成一室。花柱远超出雄蕊之上,先端不相等2浅裂。小坚果长圆形,黑色。花、果期7-10月。多产台湾,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区。


仙草糕糕制作方法:

用一斤鲜仙草,配上四斤食米,先将仙草洗干净,放在锅里煮成汤汁,滤去草渣后,渗入米浆捣匀,入锅同煮,边煮边搅拌,直至煮成碧绿色的浓糊,冷却凝固后用刀划成如豆腐大小的方块,即为“仙草糕”。有冷、热食法,冷食有的加 姜汁、白糖,热食也有的加蒜泥、葱花、香油。软滑芳香,吃后全身凉爽,暑气全消,是夏秋季节的一种流行的清凉小吃。黎川街上叫粮食糕,黄马畲一带就叫仙草糕。总之,其貌不扬的仙草就是一种灵草,用它才能制作出碧绿剔透、凉爽诱人的仙草。

3、糯糍

糯米糍又叫状元糍,是传统汉族名点。糯米糍以糯米为主料,辅以其他佐料加工而成。糯米糍可食用、待客,风干之后,还可以作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相传南宋庆元二年,邑人邹应龙赴京应试,村里家家户户都送糍粑供他路上吃,并预祝他金榜题名。路上,邹应龙渴了,喝上几口清泉,饿了,啃上几口糍粑。经过长途跋涉到了京都,由于才华出众,殿试对答如流,宁宗皇帝御笔亲点他状元及第。当他把从家乡带来的糍粑呈献给皇上品尝时,连皇上也赞不绝口,赐名“状元糍”。

糯米糍制作方法;用当地质地纯正,色泽透明的糯米,在水里浸泡三、四个小时,用旺火蒸熟,倒入石臼里,两人用木制的杵头,一上一下轮番舂打,将米饭打成糊团,然后趁热双掌托起用力一掷,整臼的糍粑便完整的置于事先准备好的簸箕里,周围等待捏糍粑的人,双手蘸些油料,将糍粑分成三、四个小糍团,再把小糍团搓成蘑菇状,从拇指与食指缝间挤出乒乓球大小的糍团,甩到放黄豆粉、花生粉、芝麻、食糖等调料的盆子里,不断滚动,当洁白的糍团沾满了粉料后,一粒粒糍粑颜色变成淡黄,软韧适中,香甜可口。如果没有马上食用,则不用沾上粉料,而是整齐地摆放开来,慢慢风干。风干的小糍粑,吃法更是多种多样,除了待客食用外,也是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糯米糍的花式制作方法

材料

糯米粉:125g   糖:50g   牛奶:100ml(本来是用水调就可以的,但我自己觉得用牛奶调香一些)  植物油:1大匙  椰丝:适量(用来裹在糯米球的外面的)  花生酱:适量(我做的花生馅的,可以用别的馅代替)

做法

1、将糯米粉与糖混合放入牛奶和植物油并搅拌均匀。用手揉成团至光滑

2、将揉好的糯米团分成乒乓球大小并用双手搓成圆球

3、象做汤圆一样用手指在小圆球上戳一个洞洞,放入花生酱,然后把四周的糯米团包拢搓成圆球

4、烧滚水,将包好馅的糯米团放入煮。

5、待煮得浮上水面即熟。捞出控水后在椰丝中滚一滚,让糯米团都裹上厚厚的香香椰丝就行了!放凉了更好吃!


种类

鸳鸯糯米糍

糯米糍因是用糯米粉制成,故十分柔软、有粘性。

选料 :糯米粉4两(约160克),粟粉、澄面各1汤匙,砂糖2两(约80克),清水1/2杯,生油2汤匙,花生4两(约160克),黑、白芝麻和椰蓉各适量。

制法;1.将糯米粉、粟粉、澄面、砂糖、生油、清水混合拌匀成糊状,倒入擦过油的糕盆内,用猛火蒸约30分钟。2.花生、芝麻炒香压碎,用少许糖水拌匀,捏成球形馅料。 3.将蒸熟的糯米糍皮趁热倒出,切成长条,再切成块粒压扁圆,包入花生馅,黏满椰蓉或黑芝麻即成。

提示:也可将蒸热的糯米糍皮用剪成小块状,黏满花生碎食用。市面有一种颇受欢迎之街边小食,就是用这个方法制成的。

特点 :柔软、粘性大、香甜可口。

花生酱糯米糍

配料: 糯米粉50克, 玉米淀粉1茶匙, 砂糖1汤匙, 椰奶60毫升, 水120毫升, 花生酱, 椰蓉。

操作: 1.把椰蓉摊开放在盘子里。2.把糯米粉,玉米淀粉,砂糖,椰奶,和水混合均匀. 这时的混合液体很稀。3.把混合液体放入蒸锅大火蒸15分种,直到混合液体呈透明的固体状. 取出粉团稍凉。4.舀一汤匙粉团,压平,中间放一茶匙馅包好,再放到椰蓉里滚一下, 就成了。


双味糯米糍

此糕点制作方法虽然有点复杂,不过它的最大的特点是色、香、味俱全,非常诱人!

糕点所需原料:糯米粉、澄粉、南瓜、紫薯、速溶黑芝麻粉、糖、黄油、细椰丝

糕点制作方法:

1、紫薯去皮蒸熟,加入适量糖、黄油乘热,捣烂搅拌成泥,为紫薯馅;

2、速溶黑芝麻粉一点一点加入适量开水、糖、黄油搅拌成泥,为黑芝麻馅;

3、南瓜蒸熟,乘热加入糯米粉、澄粉、玉米油(比例为5:1:1)搅拌;

4、和成软硬适中的南瓜面团;

5、紫薯馅、黑芝麻馅、南瓜团各分成相同数量的等份;

6、取一个南瓜团稍稍按压成片状,放入一个馅料;

7、一手托住面团,另一只手拇指用力,用转压的方式包成圆团,滚圆;

8、下垫烘焙纸,水开后大火蒸10-15分钟;

9、小心取出,每一个都均匀的滚上细椰丝即可。

贴心小提示:

1、紫薯、南瓜蒸熟的步骤也可用微波炉操作,但紫薯微波容易变干,微波前加少许凉水;

2、速溶黑芝麻粉就是市售的冲泡型黑芝麻糊;

3、制作馅料的时候加入适量黄油,可使馅料更润泽美味;

4、糯米粉、澄粉、玉米油比例为5:1:1较好,加入适量澄粉可降低糯米粉的黏度,使之不那么黏牙,但加的太多,面皮就会发硬,口感不佳;

5、最后蒸的时候,已经是半成品,虽然很容易熟,但还是要视糯米团大小适当减少、增加蒸制时间,以免出现个别不熟的现象;

6、做好的糯米糍,建议室温保存,尽早吃完。

7、本身水和糯米的比例就比较湿,所以取出来的时候,不要用手碰。用椰蓉将糯米团裹上就很好操作。

8、制作好的点心最好尽快吃完。

4、染貢糍

黄马畲一带做染貢糍一般是在清明前,做染貢糍要用到一种草,叫染貢,因长在清明时节,所以又叫清明草。染貢糍很多地方也叫清明团子,染貢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一名佛耳草,亦名鼠曲草、燕子花,江西北部地区叫“杨柳”、江苏苏南地区叫“棉絮头”、“寒食菜”,全株有白色绵毛,民间草药名叫“追骨风”,属菊科草本植物。江浙地区民间常于清明前后采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糕团,香糯可口。四川、重庆一些地方在清明节当天采摘嫩苗切碎,揉入春节时期的糯米粉(俗称汤圆粉)或者面粉中做成饼,香甜可口。


染貢草淡黄香青,多年生草本,高10-22cm。根状茎细长,木质;匐枝细长,有膜质鳞片状叶及顶生的莲座关叶丛。茎直立或斜升,具白色蛛丝状绵毛。功座状叶倒披针状长圆形,长1.5-5cm,宽0.5-1cm,下部渐狭成长柄,先端尖或稍钝;中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cm,宽0.5-0.8cm,直立或腑附于茎上,先端尖,基部沿茎下延成狭翅,边缘平;上部吉较小,狭披针形,全部叶被灰白以或黄白色蛛丝状绵毛。头状花序6-16个密集成伞房或复伞房状;花序梗长3-5mm;总苞宽钟状,长8-10mm,宽约10mm;总苞宽钟状,长8-10mm,宽约10mm;总苞宽钟状,长8-10mm,贡约10mm;总苞片4-5层,稍开展,外层椭圆形,共同褐色,内层披针形,长达10mm,宽3-4m m,黄白色,有光泽,最内层披针形;花托有遂状短毛;雌析头状花序外围有多层雌花,中央有3-12个雄花;雄株头状花序有多层雄蕊,外层有10-25个雌花;花冠长4.5-5.5mm,冠毛比花冠稍长。瘦果长圆形,长1.5-1.8mm,密生乳头状突起。花期4-5月。

染貢的营养成分

为菊科植物鼠麹草GnaphaliumaffineD.Den.的嫩苗,又名鼠耳草、田艾等。清明节前采摘。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85 克,蛋白质3.1 克,脂肪0.6 克,碳水化合物7 克,钙2.18 毫克,磷66 毫克,铁7.4 毫克,胡萝卜素2.19 毫克,维生素B20.24 毫克,尼克酸1.4 毫克,维生素C28 毫克,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

染貢含脂类物质、挥发油、大量胡萝卜素及少量B族维生素、鼠曲草素、硝酸钾、氯化钾等。有止咳平喘、降低血压功效。能扩张局部血管,可利用以治非传染性溃疡及创伤,内服用于慢性气管炎、喘息咳嗽、溃疡病、风湿痛等,并可用于治高血压。

染貢药理

据现代科学研究分析,药理实验及临床应用表名明:染貢的浓煎液治疗慢性气管炎疗效显著。另据资料报道,染貢还具有抗菌消炎、降压止痛、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对治疗高血压、消化道溃疡、风湿性疼痛等,均具有较好疗效。

染貢性味甘平,具有祛风湿、利湿浊、化痰止咳的功效。《本草纲目》谓清明菜(染貢)“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现代药理研究,染貢还具有扩胀局部血管、降低血压、治疗消化性溃疡、镇咳、镇痛等作用。


染貢糍的制作方法

1.江浙闽及贵州地区常于清明前后采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饭团,香糯可口,贵州吃法是嫩苗煮熟后揉入面粉,里面加馅(腊肉、椿芽、糖等),用铁锅煎熟。染貢糍既可炒食或拌蒸鸡蛋,亦可作包子馅料。

传统的食法是将其蒸成饼或煎面托。其制作方法是:将清明菜洗净,沥去水分,捣烂为泥,滤取鲜茎叶汁液,与糯米粉拌和均匀,加入白糖、鲜桔皮细丝等调料,制成圆饼,放入锅内蒸熟,即可食用,吃起来清香爽口,甜而不腻,独具风味。

小时候,每年4月清明节前,黄马畲一带的大人都会到田间采最嫩的染貢和着糯米做成清明糍。在清明节上山扫墓时带上染貢糍祭奠逝去的亲人,以表达对故去亲人的缅怀和思念。同时在清明时节的早上,每家每户都会在稀饭中放入染貢糍煮成染貢粥,染貢的清香和稀饭汤的淡雅聚合在一起,使得染貢粥余味悠长,甚是好吃。当然,在黄马畲一带,上年至亲中有人过世,那么来年清明节的时分你就要做好染貢糍,扫墓时和纸钱等一并带上祭奠刚刚失去的亲人,表达缅怀之情。

当然染貢糍除了祭祖,据说还有避病、驱邪的说法。

5、米爆和薯片


小时候过年,在黄马畲一带家家户户都会做大量的米爆和薯片用以招待上门拜年的客人,那时候家家都穷,不想现在这样物产丰富,吃的喝的应有尽有,当时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会灌一点灌芯糖以及炒一些花生招待客人,反正最多的过年小吃就是薯片和米爆了,米爆其实就是一般说的冻米糖,只是黄马畲的冻米糖做的要简单和粗糙,每年腊月前后,各家熬糖和炒爆米花放在一起压实后再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只有有钱人家的冻米糖里还会加入芝麻和花生之类的东西。薯片也很简单,每年霜降一过,地里的番薯收获后晒干,然后洗净削皮后蒸熟,待到番薯稀巴烂,就取出放入木盆里捣烂,在四方匣里铺上一层纱布,将番薯泥铺入木匣,擀平擀实后做成一张张薯片,再放入太阳底下晒干,等到晒得发出“沙拉拉”响声时再剪成一小片一小片三角形的小干薯片,待到年三十晚上年夜饭后,各家再利用守岁的时间,用自产的茶油炸出一锅锅的薯片。刚出锅的薯片,脆香甘甜,还有一股浓浓的茶油清香味,甚是好吃。也许是吃得太多,也许是年年就是这普通的老三样,所以每年炸出来的番薯片和米爆放在楼上的木谷柜里,小时候的我们都不屑去偷来吃,往往到了每年农历三四月份,物质非常匮乏,实在没什么吃得时候,我们才会咬吃一些,春节时分,客人上门来拜年,放在桌上的待客小吃,像灌芯糖和花生之类就深受大家的喜欢,而米爆和薯片放在大碟子备受冷遇。每每上楼偷吃,我们也几乎直奔花生和灌芯糖而去,所以,元宵节一过,好吃的东西差不多没了,唯独米爆和薯片还剩一大袋,静静地躺在木谷柜里几乎原封不动。米爆和薯片差不多变成了“不好吃”的代名词。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葵花籽、西瓜籽以及糖果、饼干等时兴的小吃也慢慢上了农家的餐桌,薯片等好像就突然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反倒是在今天的超市里,薯片之类的东西经过改良后,大行其道,很受城市人们的喜欢。世界真奇怪!你也搞不懂,返璞归真,归真反璞,相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