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岁月中,大宋最有钱,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占世界GDP的65%还多(达康书记泪流满面)。不过官府最懦弱,军队最差劲,这又是为什么呢?
宋太祖赵匡胤规定“朕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得,犯大错做坏事不杀头,免死金牌一手一枚,个头比太阳能面板还大,那还等啥,共享大宋呗!
宋徽宗赵佶同志是个超级牛逼的艺术家,心软耳根软还萌萌哒,最怕刀兵和麻烦,踢踢球、玩玩鸟、画画画、吟吟诗,整个一枚深入灵魂的文艺青年加大宋吉祥物。禁军有高俅,内廷有杨戬,国政有蔡京,战事有种师道,擦屁股有张叔夜,自己嘛事不用管,赵佶群主就开始带领一国文臣武将全体去吃鸡,吃着吃着后来就去纯天然氧吧放羊了。大宋商业发达,有钱任性,这么大一锅鸡,自上而下就开始吃,所以,大宋官员没有不喜欢捞钱的,可谓文武双全。据史料记载,不论是王安石寇准还是蔡门奸党,不管是寇准还是岳爷爷,按现世说法,那些城中村董事长只是他们家族打杂的,良田万顷(上好农业用地,不是林业用地),东京、西京、临安等直辖市庄园别墅大把。这么一来,上行下效,是个官皆贪,只不过是吃相好看与难看的区别而已。大宋律规定官员贪腐一千贯的斩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扯吧,宋江一个小小的郓城押司(郓城地方法院的书记员,吃了原告吃被告、教唆做伪证、照顾犯人并帮着捞人)一年都不止这点钱,依照这个出发点,大宋全体官员都斩了或许会有点冤枉,但是排成排叫号,隔一个斩一个的话,绝对靠谱。
朝廷有个吏部(中组部),吏部的官员在工作上也的确严厉,对政绩、简历、官声审核相对严格。吏部的确杜绝不了贪官,但是这样的审核制度能让大多数上进的官员吃相不要太难看(李刚、赵鼎、韩世忠等为代表的),需要官员们掌握一个平衡点,如果太多分带起坏名声、带起较大的群体事件,虽然大宋律规定士大夫免死,但没说过士大夫可以一直升官,较严重的任期结束就靠边劝退了,确实不会罢官,但是就等着领取点干工资混吃等死。对于大宋官员这个阶级来说,相比金钱利益,其实政治利益和官位对他们更重要(当时贪官再贪,也还是讲究官声的,一定不要和现今对照。咳咳,我是不是知道的太多了)。于是乎,这就是朝廷诸公的重要性,有一个好的吏部尚书,调查审核严格点,让当官的和酷吏收敛点,只用洒洒水,大宋一亿子民的生活就能上半个台阶,这就是吏部的重要性。
刑部(监察,下辖大理寺为最高法)这个部门来说是针对民的,不是针对官。因为大宋的政治制度导致他们不会去查官。但某种程度上,依据宰相定下的政策,刑部的相公能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官员的丧心病狂。比方说但凡斩刑原则上要提刑司审核,涉及数量超过三人的,一般要由提刑司上报刑部审核。这虽然蛋疼,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节制官员悠着些的举措。天下官员也不会用暗杀等非常规手段处理政治对手或者杀太多黑户流民。做官留一线,日后好交易。那么他们就还能掩盖非常多的坏事,然后吃相太难看的时候就容易压制住各种消息,事件一般不会报出来。
这就是法律对政治的妥协。拥有它的时代意义,也是大宋政权不建议随意判处斩刑的原因,更是赵匡胤这个政治鬼才“杯酒释兵权”的另外一种形式。很简单的道理,若是能够随便斩民、随便弄死下级官吏,那么手握军政法三权的封疆大吏只要一年,就能轻易的把治下变为国中之国。
不要乱来,不要轻易乱来,要乱来就要大搞,搞死搞残,果然,大宋的结果就是被官员文人士大夫阶层和酷吏集体搞死了。以上就是大宋文人士大夫官场众生相。大家有兴趣的话,改天接着乱弹大宋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