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这玩意儿(十三)

来源:护国寺宾馆 2016-8-5 9:15:57

  今天咱说的是“焦圈”和“糖耳朵”

  焦圈可真不是一般小吃,可称为古老的食品。早在宋代,苏东坡就写过一首关于焦圈的诗,即“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它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可见,现在还能吃到,说明千百年来它是一直是深得人们待见的。

焦圈

  要想在家里制作焦圈,说来也不难。首先您得用温水化开盐、碱、和少许的矾,再加适量水用来调和面粉,调成面团后反复压揉,揉匀后放案板饧3个小时。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宽的剂儿,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焦圈就做得了。

焦圈制作过程

  由此制成的焦圈是又香、又酥、又脆,风味独特。即使放上十天半个月,也保证不会变质,脆如初,酥香不皮,因此一直以来都比较受欢迎,人们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那是必吃焦圈。

  说了“焦圈”咱再聊这“糖耳朵”

糖耳朵

  糖耳朵,也叫蜜麻花,是一种形状类似人的耳朵的小吃甜点,故由此得名。要说糖耳朵的做法真有点复杂,首先是用和好的发酵面对上碱,另用一块面和上红糖,做时将发酵面分两块,一块擀开后,将同样擀开的红糖面铺在上面,然后再擀另一块发酵面,并铺在红糖面上面,做成二层酵面,一层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长条,将长条一边摁薄,成坡形,把薄边和厚边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块;自小块中间开一刀口,然后打开,将薄的一面往里翻过去,厚的一边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做好坯子后,点火将花生油倒入锅中,烧五成热,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即俗称的过蜜,待糖耳朵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即可。

糖耳朵制作过程

  说着都够绕口的,甭提做了。不过做糖耳朵的关键,还在于要炸得透,而且吃蜜均匀,同时放碱的量也要适当,这样才能做出棕黄油亮、绵润松软、甜蜜可口,而且没有酸口的蜜麻花。

  有兴趣的不妨试试。 

(文章转载自段祺林微信公众号,欢迎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