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人爱吃辣,在浙江美食界,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摊开浙江的美食版图,甚至索性面朝大海,无论是浙菜、沪菜还是可以说是标志着整个华东地区的淮扬菜系,留给我们舌尖上的感觉主要还是清淡、鲜甜,相较之下常山显得非常另类,对比强烈。
常山菜辣,在浙江不能说独此一家,因为衢丽地区普遍也辣,只不过常山人口味重绝对堪称之最,说是最具特点、最有代表性不为过。
在中国,各地吃辣各有一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版本好几个,这只是其一。究竟哪里人最不怕辣还真不好说,常山人也是无辣不欢,但是在这话的最后,常山或许可以加上自己“辣”的极致定义:辣椒炒辣椒。
这么说吧,不管是哪一天,我家里如果没有了菜,不用担心,辣椒肯定是会有的,老母亲就会和任何一名普通的常山主妇一样,红的、青的一把抓起,搭配起来一顿油煎爆炒,最后调味盒里一大勺辣椒籽下去,什么鸡精味精的都不需要。好么,其它一个菜都没有,就着饭一餐就轻松愉快地对付过去了,爽!这是常山一般老百姓家里最有名的一道家常菜。
常山自古多美食,诸如“一狗一鱼一面”名气非常之大,什么皇帝的贡品、传说中的秘方,当中共同的特点、最大的秘诀也是一个“辣”字。就拿芳村狗肉来说吧,配方中号称有上百道中药,但有时连我都怀疑在那油锅中遇到了论斤放的干辣椒还能发挥功效么?而且虽说事后已被证明了的确滋补又不上火,但吃的时候舌头绝对是“遭罪”,尤其是第一口下去,呜呼,火辣辣地感觉,好似触电般,从舌尖直冲脑门,定力差的人必会当场跳起来,赶快喝水,这嘴巴上喷出的口气,恐怕一遇到火星便会烧了起来。只不过说人这种生物很奇怪,食物搁在嘴中拼命发誓再也不吃一口了,嘿嘿,那筷子却早已禁不住伸向了盘中……
烧菜时,常山人用辣基本不用撮,大多是用抓,颇有些任性暴力。我到何家长风渔家乐,不止一次听到那里老板是这样吹牛的,只要是问他们鱼是怎么烧的,生意咋这么红火?答案都是一大把辣椒撒下去,管你是杭州的、温州的,抗议无效,结果咋样?个个乖乖就范。事实是:借助205国道往来浙闽赣皖等地的过客匆匆,这里成了一个最有名的美食据点,而高速开通后,很多人仍会从常山出口下,绕道专程前来打尖。这一来去可要多费多少路程呀,嘴馋的听说还有些北上安徽的来过瘾,一趟居然要多花两个来小时,让我为这辣而产生的魅力深深折服。
话又说回来,实际上要让常山人不放辣椒,是不会做菜的,这是公认的。只要是外地客人来常山,带到街面的小餐馆,或是乡间的农家乐,不管怎样再三交代客人不吃辣,大多情况下端上来的菜还是辣的,老板喊来也没有用,是交代过的呀,但是就是烧菜师傅的手一抖,习惯性动作嘛,海涵一下!若是顾客火大了,硬要拍桌子,菜是勉强做上来了,结果可能会更糟,一家挺有名的餐馆,往往就这样一下子被败掉了名气。也不能怪厨师,这完全不是强扭的瓜不甜的缘由,毕竟开门做生意,顾客就是上帝,还不至于如此赌气,只因为每个人烧菜的路数都已定型,油盐酱醋辣椒等该放多少,怎么放,心中已有个微妙的平衡,现在要让常山人把平时作为主要味道的辣椒不用了,这产生的巨大空白,可就不能一下子通过使用其它佐料的配比可以弥补的。况且照我说,常山人的那口锅其实本身就是辣的,何必呢?要知道,早些年常山人平时喝的白开水里头也是一股呛鼻的辣味,特别是农村,柴火灶头里烧完菜,接着又烧水,那个“辣”原已“入锅三分”。哪怕就是现在到常山的一些山区老乡家中,茶水中依然还能品到辣味。
辣,无疑是一切常山美食的根基和灵魂。名气最大的常山贡面,很多外地人拿回去总觉得自己烧得不好吃,和在常山尝过的味道大不一样,甚至会怀疑起这面来的个不正宗。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少了这个“辣”字。通常常山人烧贡面,小小的一个面碗,一瓢辣椒油下去,上面是猩红一层,江浙一带的人哪敢在面中如此豪华地使用辣椒,可这一瓢恰恰就是那碗银丝贡面最后的点睛之笔。的确,同样的食材,在常山人这个“辣”的催动下,就能演绎出独特的美食极致。别的不说,就算是大名鼎鼎的衢州“三头一掌”,很多精髓就是建立在这个“辣”上,其中若是经过了常山人之手,滋味还会再度燃烧至极,大大提升这一美食标签的认同度。不能再扯下去了,言尽于此,本人舌上业已生津,蠢蠢欲动了。
看完上面的介绍,网君已经口水直流啦,十一长假赶紧吃起来!GO GO GO!!!
文:汪峻
编辑:汪杰
常山新闻网原创作品,未经书面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