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就是药膳吗?

来源:藏地虫草在线 2016-10-25 9:14:14

当今国人对传统医学越来越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讲究养生,尤其体现在一日三餐的饮食中。
  不同的人吃同种食物为什么身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从食物来说,主要是因为食物性质有不同,不同性质的食物功效也不同。如寒凉类的食物具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温热类的食物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的功效。功效不同,适合的人群自然也就不同了。

  虽然我们平素吃的食物都有不同的性质和功效,但是不能简单地把食疗等同于药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曾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食疗是依据中医理论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药膳是用食物、药食两用之品和中药材,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膳,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混淆了两者的概念,认为所吃的食物有养生保健的功效,不论适不适合自己,皆拿来,这是错误的认识。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正是因为依据个体辨证施膳这个特点,慢慢形成了“药膳辨证治疗学”。

  其实用食材养生保健在我国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起源、发展、成熟的过程。《黄帝内经》中就食物的四气五味对身体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并总结“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了饮食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著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食菜谷禁忌并治》的篇章,来讲食用各种食材容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魏晋时期,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都对食疗进行了较为详备的论述。

  《脉经》作者王叔和认为:“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者,积久为人作恶。又食啖鲑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太饱,食讫觉腹中膨脝短气,或致暴疾,仍为霍乱。又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慎夫肥腻饼臛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脍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卒多食之,亦使胪胀泄利,渐渐自已。”
  到元明清三代,医家对于食材疗效的认识更是愈加完备。尤其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从营养的角度告诉人们“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的饮食养生方法。
  那么食补的原则是什么呢?健康人群应遵循“两个四,三个五”。

两个四
  第一个四是四气养生,根据寒热温凉四气,去寒就温,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阳护阴。宜温热食物,如牛肉、羊肉、桂圆肉、葱姜等。
  第二个四是指四季养生,如春天吃叶,夏天吃花,秋天吃果,冬天吃根。当下冬季,所以可以适当食用根茎类食物,如红薯、土豆、萝卜等。
三个五
  第一个五是指五脏养生,滋肾养藏,宜栗子、核桃、榛子仁等果仁类补肾食物,填精补髓。
  第二个五是指五色养生:比如冬季对应五色中的黑色,所以宜吃“黑”,如黑米、黑豆、黑芝麻、紫菜、乌骨鸡、黑木耳等。
  第三个五是指五味养生:比如冬季是肾主令之时,肾主咸味,心主苦味,肾气旺盛之时,对于身体正常的人来说,应该减少咸味食物,适当增加苦味食物,这就是遵循“省咸增苦”的原则,肾主水、心主火,水克火,利于来年心气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