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家乡味道——品读湖头小镇的美食故事

来源:湖头小镇 2016-11-11 9:23:09




▶ 四百多年历史的老宅,一代名相的传说,在山中小镇世代相传,经历漫长岁月的渡口,一条狭窄的巷弄,浮现出这座小镇的变迁史,由宫廷盛宴的风情万种,到民间小食的千姿百态,安溪湖头,在美食演化间的历史传奇。



这座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老宅,给人沧桑或磨损的感觉,几株精心打理的三角梅,朴素却不大意的精致装潢,正中央醒目悬挂着,由康熙皇帝赐予的匾额,简单的字语,透露出老宅主人清廉的一生,让我们一起探访安溪湖头李光地故居,品读古朴小镇的悠远文化。



紧挨这片悠久历史的古建筑群,便是湖头镇的主街,一副独特的现代闽南生活风貌浮现眼前,雨后的山中小镇,似乎变得更加宁静闲适,这里曾是一片贫瘠不堪的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着,而现如今谈起湖头,人们总会想起,街头巷尾那些玲琅满目的小吃,而这些都是在闽南人的独特生活特性中得以传承下诸多美食。



湖头镇的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几样喜欢的小吃,而鸡卷是湖头宫廷小吃的代表。节庆时,每家每户都会制作湖头宫廷小吃鸡卷,这对于对于李丽卿来说再拿手不过。



以清洗好的猪网油,包裹调制好的馅料,卷成直径三厘米左右的圆条状,这有点像日本寿司的制作,网膜轻薄的没有颜色,却在包裹时发挥出令人惊叹的粘性,若不是自幼便开始研习,耳濡目染,这个步骤想必是一间极难的事。在追求细致的同时,如果速度过慢,网膜和馅料会黏糊在一起。这么一个精细古早的制作过程,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



鸡卷最为传统合适的方法是油炸,将炸制好的湖头鸡卷,佐以当地盛产的香菜一同食用,酥脆的金色外皮,吃起来酥脆鲜香,让人莫名感受到一种喜庆,其中令人回味的馅料滋味,更是另一种惊喜。




在中山路历经风雨的房屋间隙中,有一条长约五十米,宽不及两米的狭窄巷弄,它不仅是连接着湖头溪的码头的唯一一条通道,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数以万计的挑夫经过这里,仍可想象他们被沉重的货物,压得几近佝偻的身躯,昔日的码头景象已不复可见,但这被踩踏得光滑的青石和石壁上明显的磨痕,依旧可被辨别,这是一条见证湖头变迁历史的狭窄巷弄,承载了那些属于湖头的珍贵记忆。



船巷出口的中山街一并承载着那些记忆,这里是渔民船夫的集散地,街上摆满小吃的摊位,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享受难得的休憩,许多流传至今的湖头小吃,起源于这里。众口难调,各地不同的口味,让湖头小吃颇具包容性。



码头文化中演变的美食——炕蛋汤。清淡的汤汁,浓郁的香菜香味,肥而不腻的肉蛋,湖头人赋予了这道炕蛋汤特殊的寓意。


每一种小吃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有趣的习俗或故事:旧时相亲时,男方会到女方家中,这俗称对看,这时女方若是奉上炕蛋汤,就表示对男方的认可,而男方若认可女方,便可食用炕蛋汤。如今在湖头炕蛋汤仍被誉为宴客的大礼,人们不嫌弃它的食材做法简易,反倒是从这一种市井小吃中尝出平淡生活的美丽。


咸笋包,一种团圆之时的美味。在蒸笼中整齐摆上咸笋包,每个人的包法不尽相同,形成的咸笋包也形态各异,然而在包制的过程中,却形成极为自然的默契。在蒸笼中垫上一片片粽叶,这是湖头人食用咸笋包的习俗,有一帆风顺之意。


咸笋包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湖头人享受亲情的时刻,每当湖头人合家团圆时就会一起制作咸笋包,将葱剁成末,五花肉切成肥瘦相间的馅料,全家人一同劳作的光景已经不多见。



从部队退伍归来的黄俊仁,依旧觉得只有尝到家乡湖头的美味,才觉得自己已回到了家。名相故里安溪县湖头镇,在历史变迁中演化出美食的奥义,由宫廷盛宴的风情万种,到民间小食的千姿百态,人们用智慧创造美食,用情感连结味觉感受。





▶ 大米幻化的在地美食,品类丰富,滋味各异,由黑夜至白昼,从作坊到街头,发现隐藏在角落里美味密码。本期《舌尖之福》继续带您走进名相故里,安溪湖头,品读这个小城的美食故事。



众所周知,泉州安溪以盛产铁观音闻名于世,每年采茶季,满山茶香吸引着无数世人前来于此。如果说,铁观音的美妙是人们期待中的滋味,那么这里丰富多样的美食应该称得上是来客们意料之外的惊喜。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于安溪的美食重镇——湖头。



湖头米粉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福寿村是湖头最重要的米粉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米粉,无需商标,只要报上产地就足够鼎鼎大名。




68岁李师傅,从儿时便跟在父亲身旁学习制作米粉,每天凌晨4点,李天赐夫妇已经在作坊里忙碌两个多小时了,在福寿村,这并不少见。整个村庄里,有近八成的人家以做米粉为生,他们都是在这样的忙碌中迎接每一天的太阳。



白如晶冰,滑如青丝,韧如胶簧,百煮不烂;它可炒,多油不腻,少油不涩,还可作汤,它就是湖头米粉。湖头米粉白如雪,细如线,韧如簧,制作精细,闻名遐迩,饮誉中外,被誉为“米粉王”。安溪湖头的手工米粉是个传统老工艺,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经常吃到。


将磨好的米浆装入特制的细孔棉布袋,把袋口绑紧,用重物压在布袋上,使米浆中的水分排出,变成块状。这个步骤是比较关键的,因为米粉做出来Q不Q,就在于这个环节。



把块状粉放入搅拌机中揉碎成为粉末状,将粉末用手工反复捏、压,揉成一个均匀的圆圆的粉粿团。将粉粿团放入蒸笼蒸煮半小时左右,蒸好的粉粿团再放到搅拌机中反复搅拌3遍后,装入竹担中冷却。




在最后时刻,将米粉丝团一块一块放在竹篾架上,放在太阳下风干,接受阳光和空气最后的塑造。对于李天赐而言,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不可遗漏。湖头米粉不仅局限于一个城镇,它在向世界诉说着它的故事。




湖头小吃已经成为了闽南地区的风向标,更有从民间美味晋升成为进京贡品的湖头米粉,现如今已成为安息湖头的一张名片。




浮粿,选用新鲜的海蛎、瘦肉、米粒和当地特有的地瓜粉等为原料,调制成稠稀适中的浮粿团,放到锅中炸至外酥里嫩香气四溢。



傍晚六时,中山街上传来阵阵香气,一位老伯正在忙着制作炸粿,这一种诞生于码头的小吃,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但这却是历史的印记,湖头人记忆中的美食。




在米浆中裹入,由精瘦肉调制而成的馅料,放入梅花形状的捞勺中,下油锅炸制成形,老伯将精巧可人却又随手可得的炸粿逐一摆上台面,这是对湖头小吃的一种传承。




暴雨天气中,来往的客人并不多,但对于摆摊制作炸粿已近三十年的老先生来说似乎这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日复一日的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做着自己的事情。



刚出炉的炸粿冒着热气整齐陈列在狭窄的摊上,与老先生忙碌的身影相映成趣,即使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这座码头背后的街道依旧能成为夜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湖头人吃葱头粿都习惯在夏天吃冷盘,又香又解暑。过去,在湖头镇的大街小巷上,隔几步路就能看到在卖葱头粿的店铺,大人小孩经过时总要切上一两块来尝尝甜头。


制作葱油粿要选用优质的大米,这点很重要,将关系到成品的口感,将米洗净后浸泡一段时间,随即捞出沥干,碾碎,碾得越细越好。


为了让葱头粿的口感更Q弹,要加入适量草碱,再以1∶4的比例加水,用力搅拌,使之变成米浆,其间可视情况添水,调整米浆的软度。米浆搅匀后,放入锅中开中火搅拌,过于浓稠时加入开水,煮沸腾即可。这个过程中,要不停地搅拌,不然米浆就会粘底烧焦。



米浆烧开后将其倒出,放凉后就会凝结成弹爽可口的米粿。食用时可将蒸熟的米粿切成长10厘米、厚1.5厘米的粿片,然后涂上一层花生油与葱头细末炸成的葱头油。



做好的葱头粿看起来晶莹剔透,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香嫩滑腻,葱头油的香味点缀了淡淡的米粿,米粿的淡味又减缓了葱头油的浓烈,二者互相交融,咸淡适宜,口味很是宜人,吃完后还能感受到香气在口中回荡。

(来源:舌尖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