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儿今天给大家讲解关于食疗文化的中医原理,原理是以中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
1、阴阳五行
食疗需要辨认阴阳属性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调节。
以食物之味而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
以食物之性为言:偏热偏温为阳,偏寒偏凉为阴。
以食物之动力功用趋势为言:升浮之品属阳,沉降之品属阴。
寒性病症采用温热性食物,如:葱白、生姜、羊肉、狗肉等。
热性病症采用寒凉性食物,如:莲心、赤小豆、菊花、龟肉、蟹肉等。
这些食物的治疗作用经现代营养学研究证明具有调节新陈代谢、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如:血、肉、蛋、乳等食物,可以增进免疫系统功能;枸杞头、芥菜等凉性新鲜蔬菜,可以抑制免疫功能亢进。
五行表现为“五味”“五入”“五禁”学说。
《内经》中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肝,肺病禁苦。”以上是根据五脏的喜恶和五行生克理论衍化而来。
食疗中的食忌与五禁有关,针对某一脏腑病症采用食疗是根据“五入”为指导。
2、气血津液
中医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物质是气血津液,它们营养全身,最精华部分称为“精”。这些生命物质不断消耗而需要不断补充,身体内“后天之精”的补充依靠“后天之本”的脾胃。肾脏所藏的“先天之精”出现损伤需要食物补充,包括鹿肉、血、茸等。补充血的食物包括大枣、龙眼肉、荔枝、芝麻、动物血和肝等。生津食物包括鲜芦根、甘蔗汁、生荸荠、鸭梨、西瓜等。增液食物包括龟肉、鳖肉等。
3、脏腑功能
气血津液等基本生命物质的功能活动,
主要反映在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上,
因此食疗的主要作用是脏腑功能调节。
大枣、莲子、小麦、龙眼、蛋黄等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生姜、大葱、桂皮、薄荷叶、芫荽等具有宣肺发表之功效,为感冒之良药。
扁豆、山药、粳米、山楂、蚕豆、萝卜、茴香等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效。
狗肉、鹿肉、牛鞭等具有温肾阳之功效。
龟肉、鳖肉、海参等具有滋补肾阴之功效。
牛脊髓、猪脊髓等填补肾精。
“以脏补脏”“以脏治脏”的食疗在历史上早有记载,如鹿甲状腺治疗甲状腺疾病,羊肺治疗消渴等。现代发展将脏器加工为制剂,如牛羊肝脏制成肝浸膏,猪胃粘膜制成胃膜素,动物胎盘制成胚宝片,动物骨制成骨宁注射液,动物内脏酶制成多酶片,动物内分泌腺中提取制成激素制剂等。
4、辩证论食
辩证论食是根据个体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食疗。如表寒(风寒)感冒应该选用姜汤水、葱姜汤等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风热感冒应该选用白菜绿豆饮、荷叶薄荷粥等以辛凉解表疏散风热。
5、四气五味
1、四气包括寒、凉、温、热性,另外还有平性。
寒凉性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等作用。食物包括小米、高粱米、绿豆、莲子、荸荠、紫菜、冬瓜、丝瓜、苦瓜等。
温热型具有袪寒、温中、补虚等作用。食物包括姜、韭菜、芫荽、西葫芦、川椒、羊肉、鹿肉、狗肉等。
平性具有健脾、开胃、补益身体等作用。食物包括人乳、粳米、大豆、蚕豆、扁豆、麻油、青鱼、橘子等。
2、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另外还有淡味(附于甘)、涩味(附于酸)。
其中辛、甘、淡属于阳;酸、苦、咸属于阴。
辛味具有发表、宣散、行气、活血等作用。食物包括葱、姜、蒜、萝卜、桂皮、川椒、丁香等。
甘味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食物包括大枣、南瓜、糯米、荔枝、龙眼、鱼、动物内脏等。
酸涩味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苦味具有清热、通泄、燥湿、降逆等作用。
咸味具有补肝肾、养精血、润燥、通便等作用。食物包括海产品、肉类。
淡味具有渗湿、利尿等作用。食物包括白扁豆、淮山药、冬瓜、花生、豌豆、白菜、芹菜、藕、鸡蛋、鲫鱼、青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