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称它为“自然的馈赠”,那就是笋。
古往今来,人们喜食竹笋,视其为美味佳肴
笋,即竹的芽。竹类植物种类繁多,有散生竹和丛生竹之分。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
在我国,它主要生长在北纬40度以南的区域。散生竹的笋,由鞭上的芽分化成笋芽并逐渐膨大形成。因竹种和出笋季节不同,大致可分为冬笋、春笋和鞭笋3类。严冬来临时,竹笋的生长进入休眠状态,这时笋箨呈黄色,外被绒毛,即通常称之为冬笋。
“九前冬笋进春烂,九后冬笋清明出。”根据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的监测,冬至前后,冬笋的含水量及蛋白质含量均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冬笋最是好味时。
一旦“南风吹作竹”,错过食笋的大好季节,将后悔莫及。
徽州自古以来是安徽省重点的竹产区,境内竹林资源十分丰富,该地区目前竹林面积6.83万公顷,约2.66亿株,万亩以上竹林重点乡镇33个,竹林面积以旌德县和黄山区最多,黄山区的汤口和龙门、歙县、旌德县、广德县 、 休宁县的五城5个乡镇1996年被安徽省林业厅授予“竹子之乡”荣誉称号。
在现代交通工具发明前,食材产地地理上的便捷,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味蕾乡愁中会有笋。
进入隆冬时节,徽州山民们开始了一年最后的劳作,那就是上山到竹林里挖冬笋。其实挖冬笋是一门学问,与其说挖,不如说找,因为着实不易。徽州冬笋是高山上生长出来的野生冬笋,没有人为催生,自然孕育,生长期慢,所以个头丰满,根小肉多,口感远胜平坡笋,更为紧密厚实并带有自然的鲜甜味。
找冬笋需要技巧和经验,因为冬笋不像春笋会钻出地面,它们藏于土中,要找到它们,并非易事。不过也有迹可循,那就是顺着竹鞭“顺藤摸瓜”。首先竹鞭的方向不能搞错,否则南辕北辙,挖半天无功而返。
比如说,竹梢的朝向就是竹鞭的走向,挖起来就有把握多了。有冬笋的地方,土层大都稍稍隆起,微微开裂。挖冬笋,不能乱挖,先用山锄轻轻刮去竹叶和表土,等能看到嫩黄的笋尖时,再往四周下锄,让整个笋都充分暴露出来,然后下力气往笋的根部刨下去,待到整个冬笋完全暴露出来,用锄头一拗,冬笋便应声而出。
若是随意乱挖,很容易就把冬笋从中间挖断,还有可能伤到竹鞭影响竹子的生长,甚至导致整棵竹子枯死。
挖完冬笋后,需要小心翼翼的将竹鞭用土盖上,保护起来,尊重自然。
一株冬笋里,不同部位的营养也各异。
在笋肉里,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最高;在笋壳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最高。
关于食笋的奥秘,在文学与科学间反复被提及。梁实秋曾说,他从小最爱吃的菜,是“冬笋炒肉丝,加点韭黄木耳,临起锅浇一勺绍兴酒,那是无上妙品——但,一定是要我母亲亲自掌勺”,这末句最叫人共鸣。
科学对此的回应是,笋有一种叫“亚斯颇拉金”的白色含氮物质,它与各种肉类烹调后释放出鲜的味道,于是人们从中找到了故乡的风味,消逝的童年,还有将至未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