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味十足的生活场景
独具风韵的广东音乐
质朴动人的乡音乡情
岭南文化的用心诠释
告诉冰城吃货们一个好消息:有一家岭南特色的酒店——“解馋堂”,已经悄悄地开业啦!
这家店啊,环境可小资了,菜品老精致了!潮州豆酱、白腐乳等美味都来自广东。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腔子里热血权消渴,肺腑内生心且解馋,有甚腌臜。”以食物为载体,注重展现岭南文化,将广东味道、故土情节传播到冰城。“解馋堂”里的“粤味”,不仅停留在美食上,更散发在各个细节中。
自古以来,一些到岭南为官的外籍人士,对岭南特有的饮食习惯已产生兴趣,在唐昭宗时广州司马刘恂的《岭表录异》、贬官岭南的韩愈、苏东坡的诗文等之中有所记载。入清之后,这方面的记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见,如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范端昂的《粤中见闻》、张渠的《粤东闻见录》、翁辉东的《潮州茶经》等,均为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
自秦汉开始,中原汉人不断南迁进入广州。他们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同时也带来了“烩不厌细,食不厌精”的中原饮食风格。到了唐宋时期,中原各地大量商人进入广州,广州的烹调技艺迅速得到提高,到了明清,广州的饮食文化进入了高峰。据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有关文献记载:“广州西关肉林酒海,无寒暑,无昼夜。”
岭南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食在广州”这种文化现象,则是岭南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它涵盖了独具特色的粤菜精华、别具一格的岭南饮食风格。广州人的饮食款式新颖,量少而精,味求隽永,清爽香脆,浓郁鲜美。这个风俗与爱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食俗,南北兼容,中西并蓄,极富特色的美食、小吃,大批大批地涌现出来。漫长的岁月,使广州人既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传统,又博采外来及各方面的烹饪精华,再根据本地的口味、嗜好、习惯,不断吸收、积累、改良、创新,从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调工巧、质优味美的饮食特色。
岭南美食,苏轼很着迷
绍圣元年(1094年),年届六旬的苏轼被他昔日的学生,当时的皇帝哲宗贬谪惠州,九月度大庾岭,十月到达惠州贬所。两个月后,苏轼度过了他在惠州贬所的第一个春节,在学者木斋的笔下,那位曾经给岭南文化史增添无限光辉的“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在辞旧迎新之际,也难免有几分怅惘。“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所谓“两两相形,不着一语,寄慨自深”,即是如此。
学者木斋说,在贬谪惠州的第三年,东坡一气作了《新年五首》:“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冰溪结瘴雨,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可以看得出,此时的苏轼,对岭南的生活已经相当适应,他在这里结交了不少朋友,尝试了不少土产美食,且对市井民俗怀有着浓厚的兴趣。
广东开煲羊蹄。
古香古色的条案。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物件”。
煮藏茶喝。
煮茶。
茅台酒的“博物馆”,不售卖。
解馋堂
“岭南美食”小资情调
哈尔滨市南岗区平公街98-8号(与宣化街交汇处)
电话/86932222
撰文/制作:连战(黑龙江省艺术品收藏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笔墨时间书法文化俱乐部负责人、在纸媒从事经济新闻记者工作18年,目前专注企业营销及成人书法、国画、茶艺等方面的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