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这个重大判断对水果产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深入推进水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对水果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努力扩大水果及制品的出口方为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果产业取得了很多成就:
1、产量高速增长
据预计,2017年全国水果总产量(不含瓜果类,下同)达到1.82亿吨,比1978年增长26.7倍,年均增速8.9%。自1994年以来,我国水果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人均水果占有量131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公斤,彻底解决了吃水果难的问题。
2、品种日益丰富
各地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水果,加大新品种培育和引进力度,注重品种和熟期配套,加强贮藏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大宗水果周年供应,时令水果上市期显著拉长。
尽管2017年苹果、柑橘、梨三大水果的产量继续增加,但占水果总产量的比重仅为55.4%,比1978年下降15.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的变化,充分表明水果品种得到了很大丰富。据对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每天有50种左右水果上市供应。
3、优势区建设成效显著
主要水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有效实施,苹果、柑橘、梨优势区的集中度分别达到86%、95%和90%。水果特优区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洛川苹果、赣南脐橙、百色芒果等特色水果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4、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果树无病毒苗木得到普遍应用,老果园改造和新品种推广速度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栽培方式得到大面积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明显增强,水果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据有关机构监测,2017年苹果、柑橘、梨的优质果率分别达到45%、40%和48%。据农业部例行监测,目前水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从以上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看,水果产业已经具备良好的总量、结构、布局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深入推进水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从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找准水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充分肯定水果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水果产业面临的问题和隐患。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能和结构亟待调整
目前我国水果从总量看已经供大于求,随着一大批幼树的逐年投产和进入丰产期,大宗水果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近年来,苹果出现大量滞销的问题,既有总量的过剩,又有品种单一的原因。同时,特色优势水果发展不充分,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致使进口不断增长。
2、质量和安全水平亟待提高
受长期增产导向的影响,一些地方存在盲目种植、管理粗放的问题,品种适应性差,标准化程度低,导致内在品质不高。
采后分等、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品牌意识不强,导致商品质量不高。
农药化肥施用管理不科学,膨大素在个别地区个别品种上的滥施现象屡禁不止,水果质量安全的底线标准仍未完全达到。
同时,绿色生产方式推行缓慢,截至目前,绿色水果产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6%左右。
3、资源要素亟待优化
2016年我国水果平均单产13.7吨/公顷,仅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同时,2016年苹果、柑橘的亩均总成本分别为5389元、3393元,其中,人工成本分别占总成本的62.5%、45.9%,土肥水占16.9%、20.5%。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水果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机械化、信息化和全要素生产率亟待提高。
4、流通加工能力亟待增强
目前我国水果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健全。
产业链中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缓慢,以残次果加工为主,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生产性服务业、休闲观光果园发展刚刚起步。
供应链中贮藏仍以土法贮藏为主,流通仍以多级批发为主,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占比还很低,同时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
价值链中缺乏知名品牌,优质不优价,溢价效应不明显。
5、出口市场亟待拓展
2017年,我国水果及制品的出口量仅为520万吨,柑橘、桃子、果汁等的出口贸易规模在世界排名未进入前5位,与我国水果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出口目的地相对集中,鲜果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加工品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潜力远未挖掘。
以实现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水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建成现代化水果产业体系,着力在去产能、提质量、降成本、强产业、拓出口上下功夫:
1、调整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
加大老劣果园淘汰力度。在引导优势区继续提高集中度的同时,加快品种更新,优化品种结构,加强果园管理,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在水果特优区建设中,也要根据市场需求防止盲目扩大面积和产业雷同。
2、实施质量兴果行动
加强高标准果园建设,严格投入品管理,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水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生产出来的水果产品全部符合无公害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绿色、有机水果。支持优势区和特优区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质量高、叫得响、竞争力强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3、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大力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低毒低残留绿色防控、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果园机械化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率先在劳动密集环节实现突破,提高果园管理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智慧果园,优化要素投入及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做强做优产业
统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水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拍卖、电子结算等新交易方式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水果电子商务。
规划建设一批专用品种加工原料基地,利用先进技术和加工设备促进水果加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加工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面向市场信息、产品营销、农资服务、技术推广的水果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水果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发展应用,全面提高水果产业信息化水平。
5、努力扩大出口
把水果作为农业“走出去”的优先重点品种,加强水果出口基地建设,强化贸易谈判,最大程度消除技术壁垒,鼓励支持企业申请国际认证认可、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尤其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以出口目的国的消费需求和偏好为导向,大力拓展出口市场,充分发挥我国水果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