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小吃之王~挞粿
3452票
绩溪挞馃(音译方言:ta guo),是绩溪当地民间的一种普通面食,也被戏称为:中国的比萨饼。其制作并非难事,和面擀皮,包裹馅料,拓成圆形,置锅中烙熟即成。吃味特点:入口芳香、硬软适中,独具地方特色。风味挞馃因馅料的不同而各具其味,干菜、鲜菜均可作馅料包入其中,常见的有香椿、萝卜丝、黄豆粉。挞馃现在不再做为主食,而是作为绩溪的一种小吃、早点,馅料有香椿、腌菜、南瓜、萝卜丝、黄豆、韭菜等,在绩溪县城随处可见到经营此类小点的餐馆店。
挞粿的传说:
红顶商人胡雪岩,在14岁成亲之后,根据徽州传统,到杭州学习经商、临行前,其妻为他擀制了十几个挞粿,有香椿馅、雪里蕻馅、豆黄馅等、还有一包自制的豆豉作为路上的干粮。少年胡雪岩沿着新安江溯流而下,到了杭州一家钱庄做学徒,一进门,就看见了老板的仅5岁的少东家,胡雪岩灵机一动,忙招呼少东家:少爷、我这里有好吃的,你看!说着就将还没全部吃完的两个挞粿和一点豆豉递给少东家吃。钱庄的少爷珍馐海味吃惯了,还真没有吃过这种山里食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同时也喜欢上了这位山里来的少年,由于这种关系,胡雪岩得到了东家的赏识,别的伙计十年才能出徒满师,而胡雪岩仅仅三年就升为钱庄“跑街”(相当于营销部经理),从此一步步走上了辉煌的事业巅峰。胡雪岩发迹后,没有忘记这位做的一手好粿的原配夫人,始终最为尊重她。
徽州的大学者胡适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常有徽州老乡去他家作客,胡适夫人江冬秀常做徽州挞粿招待客人,人们都说冬秀的挞粿做得地道,吃了她做的挞粿一股思乡之情悠然而生,从此,“秀嫂挞粿”誉满京城。胡适对挞粿还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徽州故地地少贫瘠,正是一代又一代徽商背着挞粿走四方创业,才有今日的徽州,是“大徽州哦”养活了“小徽州”,挞粿最能代表徽商的徽骆驼精神。
挞粿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各有俗名。这中作日常食品用统称“挞粿”,上山下田劳作所带的称“冷饭果”,徽商出门做生意带的又称“盘缠果”,徽商出门前留下的称“记家果”。
挞粿还随着徽菜厨师的足迹传遍大江南北。清、民时期,绩溪人在上海开了徽菜馆170多家,在全国八大菜系中,最先将徽菜打入上海市场,并在十里洋场独占鳌头,独领风骚近百年。徽馆经营以徽面徽菜为主,也经营面食小点,挞粿便是其中一种。
民国二十年(1931年),地处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大世界附近的著名徽菜馆大中楼的经理邵亦群是经营徽馆的行家,他潜心研究食客求鲜求新的消费心理,在主营汤面、菜肴的同时,又聘了几位徽商妇女经营挞粿,还特地请来当时的上海《新闻报》著名专栏作家余空我为挞粿采写报导,大造舆论。果然,绩溪挞粿刚上市,就备受顾客的青睐,居然还惊动了堂堂的京剧名旦梅兰芳。他慕名而至大中楼品尝挞粿,并为该店题写了“徽州挞粿,古风古味,名不虚传”的赞语。大中楼也因此生意兴隆,声誉鹊起。
直到现在,徽州家家户户还有做挞粿的习惯,民间更是有“脚踏一炉火、手捧一挞粿,除了皇帝就是我!”之说,足见挞粿在徽州人饮食中的地位,而且结了婚的小媳妇、大嫂之间更是有着互相攀比的习俗,谁家的粿做的最好吃、谁家的日子就会越红火,就会越来越兴旺。
绩溪的水馅包是丰富多彩的徽州菜肴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奇特的来历,好看的式样,特别的味道在徽州小吃中享有盛名。它是徽州小吃中特有风味的佳肴,又是绩溪一些地方逢年过节、招待贵宾的吉庆餐。
在绩溪吃水馅包,每个季节各不相同,上春吃的香菇猪肉包,那香、那味、那汤,妙不可言;夏季吃的是菜包,各种上市蔬菜兑配各种佐料,那份清香如同咀嚼一片田野里的青绿;深秋,瓜果飘香时节,黄澄澄的南瓜,白嫩嫩的冬瓜被巧妇切成了丁,刨成了丝,裹进面皮里,蒸熟入口,咸甜适中,四味绵长;入冬,牛肉萝卜包,咬一口,香汤满嘴,味道无限……绩溪的水馅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与徽商和徽州留守女人紧密相连。一只只半圆形包子表达着徽州女人渴望夫妻团圆的欲念;包子上那一道道皱褶写明了徽州女人思夫,念夫缜密的情思;包内细腻多样的馅包涵了留守妇丰富的感情。
水馅包背后的故事
绩溪的水馅包是从徽州的点心演绎而来。它们同样用薄面皮裹馅心,不同的是式样和包裹的手法,成熟也有所差别,点心是水煮,水馅包是蒸制。二者虽有差别,但都共同体现着徽州女人思夫、爱夫那寓意于物的内涵。点心的裹法是先把馅放进面皮中心,面皮互相对折,然后两头往中心合拢粘合,形同古时旅人的打包袱。因此,徽州点心又叫“包袱”。它寓意于丈夫外出,妻子帮丈夫打好包袱,让丈夫美美地吃上一顿点心(包袱),带上妻子的深情厚意出门做生意。水馅包的做法是先把面粉擀成圆形薄皮,包上馅心,对折成半圆形,两片连接于半圆形的三分之一处,粘合,打出均匀好看的皱褶。成形的包子象半个月亮,皱褶象百页褶裙,小巧玲珑,摆在蒸笼上一圈一圈地形成图腾,甚为好看。
传说,绩溪的水馅包是一个徽州留守妇创制的。徽州男人自古有外出做生意的传统,一辈辈、一代代造就了无数的徽州留守妇。因此,徽州女人素有贤惠、内向的秉性。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压抑,她们不能直截了当地直抒感情,往往把感情寓意于物,寓意于事中。丈夫出门在外做生意,她们“日缝衣衫孝公婆,夜伴孤灯守空楼,秋风细雨惆怅苦,难催夫君姑苏归”。那思夫之苦,念夫之情,催人憔悴。其中一位留守妇在烧菜切肉时,由于思夫而心不在焉地把肉剁成了肉酱,无法下锅烧炒。她机灵一动,索性在肉酱里加上了香菇、蒜泥等佐料。然后和面擀皮,挖空心思地把点心(包袱)裹成了月牙形,合拢处按一年十二个月捏了十二个均匀的皱褶,放进蒸笼里进行蒸制。十五分钟后,蒸汽上顶,打开蒸笼,肉香扑鼻;咬一口,香汤四溢,馅心可口,回味无穷。喜得她舍不得再吃第二只,全部晾干,托信客寄给她的夫君。
夫君打开包裹一看,全是月牙点心,顿时明白了聪明妻子的全部心思。半月形的包子表示妻子渴望团圆;十二个皱褶表示她日日月月的思念;馅心肉里的香菇是取谐音:香“想”之意;蒜泥则表达婆婆想“孙”(蒜)心切。
后来,她创造的这种月牙形包子经不断地改进,推陈出新,成为徽州菜系中又一佳肴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