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禁忌?其实"什么时候吃"才是重点

来源:医学信使 2017-12-26 9:15:51


常看中医的人对下面的场景应该满熟悉的:看诊后医师细细交代:「烤、炸不能吃、辛辣不能吃、冰的不能吃、甜的不能吃......」,病人比较多没时间一个一个讲的,可能就直接拿出一张卫教单指着说:「这张上面的都不能吃!」


我就有几次听病人开玩笑地抱怨着过往看中医的经验:「王医师,你看我也算是很合作的病人了吧?可是拿到那张单子,真要照做的话,还真的不知道平常能吃什么!」


对于真正病况算比较严重的患者,我会出言告诫,然而我应该算是中医师里面相对比较少提「饮食禁忌」的。一方面因为我的想法比较倾向「身体会告诉你什么不适合吃」。健康的人体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能力,医师的责任在于卫教病人如何观察那些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征兆,即早修正。


另一方面我也认为,基本上无论患者有没有配合饮食或生活作息的调整,当我们用对了药、做对了针灸或伤科处置,患者都应该要能够感受到一定的疗效。此时,医师的处置方向正确,再加上卫教调整,说服力高,患者看到身体的改变后也较能配合。总之就是「授人以鱼吃,不如授人以渔」的概念。

当然,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让我免于常常被患者提问。细数中医师常被问到的问题,最常被提到的包括「我需不需要补什么?」、「吃中药可以吃萝卜吗?」、「关节痛可不可以吃竹笋?」......。说到底,每个人都很关心到底该吃什么才有益于健康,但有个更重要的问题反而常被忽略,其实「什么时候该吃」才是现代中医师最常需要处理的根本问题。


人到底什么时候该吃东西?正常来说是饥饿的时候,但是请大家想想看,你有多久没有感觉到饥饿了呢?严格来说,「饥」与「饿」描述的是不同的事,「饥」是指食物不足,可以是因为外在环境的食物来源不够,也可以是吃进去的食物已经经过消化、排空,是一种客观的状态。「饿」指的是想吃的念头或欲望,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饥」与「饿」既然是两件事,就有不同的排列组合。「又饥又饿」,应该要进食,给予食物即可。要注意的是若已经长时间处于又饥又饿的状态,初期肠胃功能不佳应该清淡饮食、少量多餐。「饥而不饿」,有些减肥减过头的患者,营养都不够了但就是不想吃,严重的可能变成厌食症。这种状况下强迫进食不见得有益,重点在调养补益心神,由情绪与思想着手。

至于「饿而不饥」与「不饥不饿」则是现代人的通病,两者都很容易造成肥胖的问题。前者明明不缺营养,但就是一直想吃东西。这种人往往是属于工作或生活中压力较大,没有其他的舒压管道,依靠吃来缓解,进而变得食欲旺盛。理想的状态需要寻求缓解或减压的方式,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减少依赖饮食纾压,可以配合一些疏肝解郁泻心火的中药调理。

至于后者,往往是主动或被动的让肠胃道被塞满食物,在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单纯的饮食不知节制或应酬过多,每摊都不得不吃点喝点;在孩童可能是爱护子女的家长、长辈过度喂食,长期下来都可能造成肠胃的过度负担,影响健康。对于这种状况,反而需要建议少吃、少喂,甚至中医要先泻腑通便,协助排空。


总而言之,这边想传达的观念是:什么时候吃,有时候比吃什么还重要。三餐定时是可以的,但是在每餐前应该会有一小段感觉到「饥饿」的时间。没有饥饿的感觉,表示前一餐量过多了,这餐应该少点。前一天晚上破戒吃了点宵夜,早上起来都还堵堵的,就不要硬塞一段奶、蛋、肉,一点清粥小菜就好。


工作压力大,饿而不饥,吃块饼干解解谗就好,别每天下午喝一杯全糖的珍奶(虽然甜食真的纾压)。饥而不饿,不想吃也别勉强,调整心情,由食欲了再来尝试少量进食,别让「吃」变成另一种压力,真的严重也不要害怕就医。能够做到这些,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健康、体态身形都会进步,「食力」大增!


(东森)